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四川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6 11:27:57  浏览:804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粮食局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四川省粮食质量监管实施细则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粮食局 四川省财政厅
四川省卫生厅 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我省粮食质量安全,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粮食质量监管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四川省省级储备粮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在四川省行政辖区内开展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和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应遵守本细则。
第三条 我省鼓励粮食企业采用并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办法、检验方法,不断提高粮食质量管理和检测水平,粮食经营者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依法从事粮食经营活动的经营者受国家法律保护。
在粮食经营过程中,严禁短斤少两、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检举粮食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四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宣传贯彻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质量、卫生标准。依法履行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定期对粮食质量监督、检测结果进行通报。
充分发挥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在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环节中的质量监督作用。


第二章 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

第五条 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应当具备粮食质量检验能力。具体条件如下:
(一)至少1名具有经省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劳动部门颁发的粮食检验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
(二)配置与所经营粮食种类和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项目相适应的粮食检验仪器设备(详见附件)。
(三)具有满足独立开展粮食检验工作的场所。
(四)具有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包括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检验员业务培训、粮食出入库质量检验、质量档案、质量事故处理等制度。
(五)粮食检验应有原始记录和质量检验报告,并按规定的格式填写。
第六条 申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应向办理工商登记同级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本细则第五条规定的粮食质量检验能力的证明材料。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对申请者的粮食质量检验能力进行现场鉴定。
受委托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在接受委托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鉴定,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出具鉴定证明。
第七条 粮食收购经营者收购粮食,应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依质论价,不得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
(一)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在收购场所的醒目位置公示收购粮食品种、质量标准、计价单位和收购价格等内容。
(二)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收购的粮食进行检验,依据检验结果定级,并向售粮者出具检验报告(或检验单)。
(三)收购粮食的杂质、水分严重超标的,收购者应及时整理,降低杂质和水分含量;出库的杂质应在1.5%以下(含1.5%),籼稻谷水分应在14.0%以下(含14.0%)、粳稻谷水分应在15.0%以下(含15.0%),小麦水分应在13.0%以下(含13.0%)。
(四)收购入库的各级储备粮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达到规定的质量等级和品质要求。
(五)粮食霉变粒超过3.0%,小麦赤霉粒超过4.0%的,应单独存放,并需报告当地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销售和处理。
带有疫病虫及检疫对象的粮食、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粮食应单独存放,需报告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销售、处理或销毁。
(六)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不得混存,应分别储存和销售。
(七)鼓励对不同等级和品质的粮食单收、单存。
第八条 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经营者,仓储设施应达到《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
(一)仓库容量应与经营者的粮食收购储存量相适应。
(二)仓库地坪、墙壁、屋面应完好、不漏不潮,结构应符合国家建筑、防火、防洪、使用等标准、规范要求,仓储设备应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储存的要求。
(三)粮食不得与可能对粮食产生污染的有害物质混存,储存粮食不得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粮库周围不得有有害气体、粉末等污染源。
第九条 粮食包装和运输工具,必须清洁、卫生,无污染物,无异味;装运过农药及有毒有害物资的运输工具,需彻底消毒、清洁,达到无污染后方可装运粮食;粮食运输工具应有防范雨湿的设施。
散装方式运输粮食,必须使用散粮运输专用工具。
第十条 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按照质监部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加工发霉变质的原粮、副产品,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不得有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它行为。
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粮食质量标准、卫生标准,不得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销售中的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的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和有关规定,注明生产日期、保存条件和保质期。
转基因粮油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标识。
第十一条 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应有与其生产量相适应且符合储存技术规范要求的原料库和成品库,原料和成品应分开存放。食用粮加工不得以劣充优;不得用食用油及其它添加剂为稻米抛光。
第十二条 实行粮食入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的粮食逐批进行质量检验。承担各级政府储备粮承储业务的企业还应对粮食储存品质进行检验。
(二)粮食收购、储存企业和其他粮食经营者,应在入库完成后分仓综合检验,建立粮食质量档案,内容包括:仓库(货位)号、粮食品种、收获年度、入库时间、质量等级、水分、杂质等项目和指标,属于储备粮的还应标明粮食的储存品质指标。
(三)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符合规定的质量等级要求。储备粮承储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把好储备粮的入库检验关,严格执行日常监测制度,合理安排轮换,确保粮食储存安全、质量良好。
储备粮经营管理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储备粮入库质量和储存品质指标进行定期检查。
第十三条 粮食保管过程中,要坚持质量检查制度。每次检查要做好详细记录,切实掌握粮情变化规律。
第十四条 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一)粮食收购和储存企业在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出具质量检验报告,销售粮食的质量应当与检验结果相一致;检验报告中应当标明粮食品种、等级、代表数量、产地和收获年度等;粮食出库检验报告应当随货同行,报告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检验报告样式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定(见四川省粮食局川粮办〔2005〕39号文);检验报告复印件经销售方代表签字、加盖公章有效;开展代储业务的储存企业,应当承担粮食入库索证和出库检验义务。
(二)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和出库,属当年收获的新粮、没有使用过化学药剂、色泽气味正常的粮食,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在储存期间使用过化学药剂并在残效期限内的粮食,应增加使用药剂相对应的残留量检验;色泽、气味不正常或有霉变发生的粮食,应增加黄曲霉毒素B1等有关卫生指标检验。
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根据我省粮食可能受到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真菌感染的情况,增设相关卫生检验项目。
(三)正常储存年限内的粮食销售出库,可由粮食收购、储存企业自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也可委托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卫生指标项目的检验,须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并出具检验报告。
(四)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销售和出库,应当经过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鉴定检验项目为国家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粮食储存品质指标、药剂残留量指标、黄曲霉毒素B1(稻谷、玉米)。
检验机构在接受委托检验申请后,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到储存地点现场抽样、检验及出具检验报告工作。
(五)超过以下储存年限的粮食,视为超过正常储存年限(按照收获年度计算):正常储存年限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大豆2年,食用植物油(四级)均为2年;三州地区(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地区按内地执行)稻谷3年、大米2年、小麦4年、玉米3年、大豆3年,其它粮食品种的正常储存年限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另行确定。
第十五条 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要严防污染、雨湿、霉烂变质等质量事故。凡发生运输质量事故必须就近经有资质的粮食质检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凡已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质量、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粮食,不得用作饲料原料。
凡经指定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鉴定达到陈化标准的粮食,必须执行国家关于陈化粮销售处理的有关规定。严禁以经营饲料米的名义倒卖、转让陈化粮。
第十七条 在粮食交易过程中,采购方必须向供货方索取粮食质量检验报告,并对入库的粮食进行验收检验;验收检验结果与供货方检验结果的误差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的,应当认可供货方的检验报告。
第十八条 从事食用粮食加工的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向质监部门申请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具有保证粮食质量和卫生必备的加工条件,不得有下列行 为:
(一)用不符合国家质量、卫生标准的原粮、副产品进行加工;
(二)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
(三)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
(四)影响粮食质量、卫生的其他行为。
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标准。销售中的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的包装和标识,应当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和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采购和供应政策性粮食(包括军供粮、退耕还林用粮和贫困地区、水库移民、救灾粮等),必须经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能采购和供应。
第二十条 建立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抽查、监测制度。
(一)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省级储备粮和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状况进行定期监督抽查,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两次。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督促解决;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其主管上级进行处理。各市州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地方储备粮和政策性供应粮食质量的监督抽查制度。
储备粮质量抽查的扦样、检验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我省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督抽查、监测工作的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市州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收购、储存活动中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进行抽查和监测,并将年度抽查监测结果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及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由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汇总后,报送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三)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等部门,对加工、销售中的成品粮食质量、卫生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建立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质量信息发布制度。
建立由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以各级粮食检验机构为依托的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质量信息体系,对当年收获的主要粮食品种进行采样和检测;建立省、地(市)、县各级粮食质量信息数据库,定期发布粮食质量信息。
第二十二条 粮食检验收费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粮食质量争议处理

第二十三条 四川省粮食质量检验争议按以下原则处理。
(一)粮食经营者之间的争议。粮食经营者对对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由双方协商通过持有效证件的检验人员会检解决,也可共同委托当地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复检。如对会检或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双方可委托省级(含)以上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或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二)粮食经营企业与检验机构间的争议。粮食经营企业如对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有异议,可向原检验机构申请复检,如对复检结果仍有异议,可委托省级(含)以上有资质并取得有关部门授权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申请仲裁检验,也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三)需要复检或仲裁检验的,应当使用备份样品检验。


第四章 粮食质量监管机构与职责

第二十四条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机构,认真贯彻执行有关粮食质量和卫生的法律、行政法规、质量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履行粮食质量、卫生监管与服务职责。
省级粮食质量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承担粮食方面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粮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规划和指导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
(三)负责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地方粮食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
(四)制定粮食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
(五)指定鉴定粮食收购检验能力的机构。
(六)制订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七)组织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
(八)负责全省粮油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与发证工作。
(九)负责全省粮油检验员证书的年审工作。
(十)组织推广有关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
(十一)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市(州)粮食质量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
(二)组织贯彻执行粮食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三)指定鉴定粮食收购检验能力的机构。
(四)完善辖区内的粮食质量监督体系建设。
(五)负责组织、实施粮食质量和卫生监督抽查工作。
(六)负责实施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
(七)积极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
(八)承担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第二十五条 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实现粮食检验机构的合理布局,改善检验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承担粮食质量监督检验的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并取得授权。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粮油质检机构的设置与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全省建立并实行粮食检验比对考核制度。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对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技术比对考核,并督促比对考核不达标的检验机构及时进行整改。
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要规范检验行为,严格执行检验规程和检验方法,确保检测数据公正、科学和合法,依法对检验数据和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粮食质量检验人员应取得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行业省级(含)以上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发证;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市、州级(含)以下粮食质量检验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资格证书样本由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订。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八条 粮食收购者有下列行为之一,未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未告知售粮者或者在收购场所公示粮食品种、质量标准,未按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进行检验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二)未对收购的粮食进行及时整理,销售出库时,粮食杂质、水分超过本细则第七条规定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三)将不同收获年度的粮食混存的、将霉变及病虫害超过标准规定的粮食与正常粮食混存的、将粮食与有毒有害物质混存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四)储存粮食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化学药剂或者超量使用化学药剂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五)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不符合粮食储存、运输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六)粮食销售出库检验报告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九条 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者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未建立粮食收购、进货质量档案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
第三十条 粮食加工、饲料和工业用粮企业采购粮食未索取检验报告或者未自行检验合格的,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移交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的,由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二条 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出库前未按规定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供应政策性粮食,未经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检验或者供应的粮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按《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 罚没收入应纳入预算管理并根据《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86]财预228号)、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及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上缴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粮食,是指稻谷、小麦、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适用于本细则。
原粮,是指除成品粮和食用植物油以外的粮食。
粮食质量安全,是指确保粮食质量符合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卫生标准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由四川省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省级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卫生、财政部门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自2005年12月1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各地区行署,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柳铁,区直各委、办、厅、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4号)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172号),自治区第九届人民政府第17次主席办公会议审议并批准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 为保证我区在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地震应急工作能高效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4号)和国务院颁发的《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务院第172号令),并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破坏
性地震应急预案》(国办发〔1996〕54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区)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参照本预案,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自治区地震局备案。
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还应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条 破坏性地震分为一般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和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
(一)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指标低于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地震。
在我区境内陆地发生4.5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也可视为一般破坏性地震。
(二)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0至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全区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5%的地震。
在我区境内陆地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的地震,也可视为严重破坏性地震。
(三)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死亡超过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全区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的地震。
在我区境内陆地发生7.0级以上的地震,也可视为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
第四条 在自治区境内发生破坏性地震时,各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原则为:
一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由灾区所在的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内的地震应急工作,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导;县(区)人民政府按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要求开展应急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灾情组织、协调有
关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由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内的地震应急工作,并接受国务院指导。
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和指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接受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
第五条 在震后应急期,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
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地震局;并设立若干小组;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设立地震应急机构,负责本部门和单位的地震应急工作并派出联络员参加指挥部办公室工作。
第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
指挥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的副主席
副指挥长: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
广西军区司令部负责同志
自治区发展计划委负责同志
自治区经贸委负责同志
自治区建设厅负责同志
自治区民政厅负责同志
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同志
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根据震情和灾情,确定指挥部成员的增减。
指挥部各小组的职责及负责单位,成员单位分工构成,将另文下发。
第七条 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一)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指挥部报告;负责与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区直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保持联系。
(二)组织现场强余震监视和震情会商。
(三)组织震害损失调查和快速评估,了解、汇总应急工作情况。
(四)负责审查地震新闻宣传报道,组织抗震救灾新闻发布会。
(五)负责处理指挥部日常事务,办理抗震救灾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我区发生破坏性地震时,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抢险救灾需要,协调驻军、武警部队和组织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第九条 一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震区所在的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下列应急行动:
(一)迅速了解震情、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地震局,同时通报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领导机关;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
(二)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的地震应急工作;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
(三)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抢险救灾工作;组织本行政区的非灾区对灾区进行援助。
第十条 一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下列应急行动:
(一)自治区地震局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抄送区直有关部门和单位,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地震趋势估计和应急工作建议。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或分管秘书长召集区直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通报震情、灾情,协调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调集部队参加抢险救灾。
(三)根据受灾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人民政府的请求和自治区地震局的应急工作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确定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的部门和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四)自治区人民政府向灾区发出慰问电或向灾区派出慰问团;视情况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指导应急工作。
第十一条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震区所在的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下列应急行动:
(一)迅速了解震情、灾情,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地震局,并抄送区直有关部门,同时通报当地驻军及武警部队领导机关。
(二)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
(三)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第十二条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下列应急行动:
(一)自治区地震局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抄送区直有关部门,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地震趋势估计和应急工作建议。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报告震情、灾情,请求国务院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并接受国务院的指导。
(三)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区直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参加的紧急会议,通报震情和灾情;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
(四)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调集部队参加以抢救被埋压人员和工程抢险为主的抢险救灾;根据抗震救灾工作需要,必要时决定实行特别管制措施。
(五)根据受灾的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人民政府的请求和自治区地震局应急工作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确定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的部门和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进行紧急支援。
(六)自治区人民政府向灾区发出慰问电,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率队赶赴灾区,领导应急工作,对灾区进行慰问。
第十三条 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震区所在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下列应急行动:
(一)迅速了解震情、灾情,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自治区地震局,并抄送区直有关部门。
(二)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应急工作,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第十四条 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应立即采取下列应急行动:
(一)自治区地震局迅速了解震情和灾情,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抄送区直有关部门;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地震趋势和应急工作建议。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并立即向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报告震情、灾情;请求国务院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接受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
(三)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有区直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负责同志参加的紧急会议,通报震情和灾情。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
(四)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协调当地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调集部队参加以抢救被埋压人员和工程抢险为主的抢险救灾;组织、指挥灾区以自救为主的地震应急工作。
(五)根据受灾的地区行政公署、地级市人民政府的请求和自治区地震局应急工作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确定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的部门和单位。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按自治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部署进行紧急支援。
(六)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第十五条 在破坏性地震震后应急活动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有关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的紧急应急措施:
(一)交通管制;
(二)对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统一发放和分配;
(三)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等;
(四)需要采取的其他紧急应急措施。
第十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即可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预报区内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立即启动各自的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七条 在临震应急活动中,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紧急调用物资、设备、人员和场地,对应急活动中产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事后按有关法律和文件规定予以归还,造成损坏或无法归还的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第十八条 预报区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做好以下临震应急工作,各级地方人民政府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落实和实施。
(一)地震部门加强震情监测,随时报告震情变化。
(二)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发布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三)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四)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人员、资金和物资准备工作。
(五)平息地震谣传或误解,保持社会安定。
(六)向当地驻军、武警部队通报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工程的性质、数量、位置、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应采取的措施。
第十九条 本预案适用于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和发生破坏性地震后的应急阶段。
第二十条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6年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桂政发〔1996〕89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一条 本预案由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督促检查落实。



1999年9月16日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建设纲要(试行)》的通知

共青团中央


共青团中央关于印发《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建设纲要(试行)》的通知
(一九九二年一月六日)

 

共青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委,总政组织部,武警总部政治部,全国铁道团委,全国民航团委,中直机关团委,中央国家机关团委: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团的全国基层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并团中央常委扩大会议审议,现决定印发试行。

《纲要》是“八五”期间以至九十年代团的基层建设的总纲。团的领导机关要结合实际,依据《纲要》部署、指导和考核基层建设,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战线团的基层建设特点,制定《纲要》实施细则,使《纲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团的基层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按照《纲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水平,努力使团的基层建设走上规范、持续、稳定的发展轨道。

各地贯彻实施《纲要》的情况请及时报告团中央。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建设纲要
(试 行)
 
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合作社、农(林、牧)场、乡、镇、村和其他基层单位团的委员会、总支部、支部是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加强基层建设,活跃基层工作,是共青团完成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

共青团基层建设必须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新时期团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团要管团”的原则,按照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要求,全面建设基层,推进基层改革,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作用显著的坚强集体。为此,根据党章、团章和团内有关规定,制定本纲要。

一、基层建设标准

基层团委是基层单位团的领导机构,在基层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合格团委建设标准是:

(一)领导班子建设好。班子整齐,按期换届,思想作风过硬,工作制度健全。

(二)执行党的政策好。贯彻党的方针,围绕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特点,反映青年要求,参与民主管理,发挥助手作用。

(三)主导作用发挥好。履行团委职责,统筹规划工作,抓好支部建设,指导支部工作,培训支部干部,考核支部工作,所属团支部合格达标率90% 以上。

(四)各项活动开展好。主题鲜明,组织周密,调动支部积极性,活动面大,注重实效。

(五)活动阵地建设好。开展活动有阵地,工作经费有保障,经费、阵地管理使用好。

团支部是团的最基层组织,是全团工作的基础。合格团支部建设标准是:

(一)有班子。班子健全,按期换届,支书称职。

(二)有制度。“三会两制一课”制度(支部大会、支委会、团小组会制度,团员教育评议、年度团籍注册制度,团课制度)健全落实,团员教育、管理工作正常,组织生活注重质量,发展团员坚持标准。

(三)有活动。各项活动坚持经常,团员青年参加广泛,形式多样,各有特色。

(四)有作用。对团员提出高于一般青年的要求,发挥团员模范作用,有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支部建设成为青年核心。

基层组织要根据上述标准,加强自身建设。松散瘫痪的基层组织要通过整顿,健全组织,配好干部,开展活动;自身建设具有一定基础的基层组织,要提高工作水平,努力达到合格标准;自身建设基本达到合格标准的基层组织,要巩固工作成果,争创先进团委、团支部。

二、基层组织设置

基层单位要根据团的工作需要和团章规定的团员人数建立基层组织。

基层组织设置,要本着有利于正常开展团的各项活动,有利于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团的积极分子培养和团员发展,有利于团员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原则,适应改革开放条件下青年劳动组合方式的变化。可以与行政区域或组织对应,也可以打破行政区域和组织的界限,实行条块结合,允许多种形式并存。

新建和改建的基层组织要及时明确与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的隶属关系,保证党组织对团组织的领导和团的系统管理。

三、基层干部的选拔和配备

基层干部是基层建设和各项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要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条件,履行团章规定的民主程序,选拔和配备基层干部。

基层团委、总支、支部负责人必须经民主选举产生。团的支部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由团员大会选举产生,每第届任期一年。团的基层委员会由团员大会或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届任期二年。下设团委的基层团委每届任期可为两年到三年。任何一级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不经协商和民主选举随意指定基层团组织负责人。

基层组织的书记、副书记,应按同级党组织(行政)职能部门或下一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干部的条件配备,并享受相应的政治、生活待遇;兼职书记、副书记,也应享受相应的政治待遇和岗位津贴。农村团支部书记应与村级相应组织负责干部报酬相同。

企事业单位应按不低于青年人数千分之三的比例配备团的专职干部,青年人数在300人以下设团委的单位,也应配备团的专职干部;乡镇、街道和完全中学至少应配备团的专职干部一至二名,初级中学学生人数500人以上的,也应配备团的专职干部;高等院校学生人数2000人以下的校团委应配备团的专职干部三至五名,2000人至4000人的应配备五至七名,4000人至8000人的应配备七至九名,8000人以上的还应酌情增加;系团委(总支)应配备团的专职干部一至二名。要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基层组织的工作机构,不得把基层组织的工作机构撤销、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

四、基层干部的管理和使用

团的干部管理,属于中央规定的第二种类型干部管理办法,即以同级党组织管理为主,上级团组织协助管理。

上级团组织协助基层党组织管理基层团干部的职责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协助基层党组织选拔、配备基层干部;实施基层干部的培训;协助解决基层干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协助做好基层干部的转业输送工作。

上级团组织应主动向基层党组织提出基层团干部任免、调动的意见和建设。基层党组织在任免、调动同级团组织书记、副书记时,应与上级团组织充分协商,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职手续。

基层干部的管理可采用目标管理的方式,以考核为中心,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客观、准确地掌握和评价基层干部的素质和政绩,并及时将考核情况和意见反馈基层党组织,把考核结果和基层干部的使用结合起来。

基层团委书记,是党员的,一般应吸收参加同级党委,是党员未参加党委的,应按照党章规定,列席同级党委或同级党委常委会议。企业基层组织负责人应依法参加企业管理委员会。高等院校团委书记按规定应是校(院)务委员会委员。农村行政村团支部(团总支部)书记,是党员的可以通过选举参加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部)委员会,不是党员的一般应吸收参加村民委员会。

基层专职干部要专职专用,基层兼职干部应保证每周有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团的工作。

五、基层干部培训

基层干部培训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青年工作专业知识为主课,以岗位职务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实施,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业务工作能力。

支部、总支部书记、副书记应接受团干部基础级岗位职务培训,由团县委和县级基层团委按照“团干部基础级岗位规范”和“教学大纲”组织实施。

乡镇、街道、中学和下设团总支、团支部的企事业单位团委书记、副书记应接受团干部一级岗位职务培训,由省、市级团校和相应的培训机构按照“团干部一级岗位规范”和“教学大纲”组织实施。

特大型、大一型企业和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及在校生规模在三千人以上的高校团委书记、副书记由中央团校负责培训。其余下设团委的企事业单位团委书记由省级团校负责培训。

要加强各类团校和包括团干部电化教育培训机构在内的团干部培训基地建设。要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制度,逐步把基层干部的培训与使用结合起来,保证基层干部在任职后的规定期内接受岗位职务培训,并及时接受相应的知识更新补缺培训。要积极争取把团干部培训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规划,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六、团员发展

团员发展必须全面贯彻“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团员,向一切先进青年敞开团的大门”的方针,努力做到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积极培养,协调发展。

基层组织要制定团员发展计划,建立青年积极分子名册和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制度,指定团员做好青年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要举办青年积极分子培训班,对他们进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吸收青年积极分子参加团的有关活动。中学团委要办好中学生团校,加强团前教育,搞好团队衔接。要求入团的青年,须经过团组织半年以上的培养考察,方可被吸引入团。未经团组织培养考察的青年,不得突击发展入团。

发展新团员必须坚持团员标准,保证团员质量。对于申请入团的青年,团支部在培养教育的基础上,从政治、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在认为其已具备团员条件时,再吸引入团。不得随意降低或提高团员标准。

发展新团员必须严格履行团章规定的入团手续。要求入团的青年须向支部委员会提出申请,有团员二人介绍,填写入团志愿书,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和上级团委批准后,才具有团籍。新团员必须进行入团宣誓。团组织就及时向新团员颁发团员证。

基层组织要按照上述要求做好团员发展工作,在保证团员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团员数量的相对稳定和适度增长。农村的团员发展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努力使农村团员占青年的比例达到15% 。

七、团员教育

团员教育是提高团员素质的主要途径。团员教育要围绕共青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总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规范,方法科学,保证质量。

团员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增强团员意识,即:增强团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政治意识;正确参与团内和社会管理监督的民主意识;团员权利与义务平等一致的意识;遵守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的法制意识;高于一般青年的模范意识。其中特别要注重增强团员的政治意识和模范意识。

根据团员教育基本目标的要求,团员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教育。使团员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使团员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加深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认识,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和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积极投身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三)团的基本知识教育。使团员了解团的历史和优良传统,明确团员的权利和义务,发挥模范作用。(四)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使团员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带头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抵制各种腐败现象,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使团员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本知识,自觉遵纪守法。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正常民主程序,参与团内管理与社会监督。

团员教育要贯彻“热情爱护,严格要求”的方针,要对团员提出高于一般青年的要求,增强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旗帜鲜明地向广大团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要以基层团委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团员轮训。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要大力表彰和宣传优秀共青团员的先进事迹,激励团员学先进、赶先进,使广大团员成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勤奋工作的模范,刻苦学习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树立新风的模范。

八、团员管理

团员管理要以团员证制度为核心,按照《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明确基层团委和团支部的职责,建立分级管理责任制。

基层团委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建立并每年修订《团员登记册》,掌握团员队伍的数量、分布及流向,搞好团员统计,管理团员档案。(二)通过团员证接转团员组织关系。(三)了解和掌握外来团员的情况,安排他们参加团支部活动。(四)规定本单位团员年度团籍注册的时间、条件和程序,指导团支部做好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工作。城区基层团委团员年度团籍注册率应达到95% 以上,农村基层团委团员年度团籍注册率应达到90% 以上。(五)评选优秀共青团员,向优秀共青团员颁发荣誉标记,并进行表彰。(六)严格执行团的纪律,严肃慎重地做好对违纪团员的组织处理工作。(七)负责团员证的颁发、补发、收回、注销、办理团员超龄离团手续。(八)收缴和管理团费。

团支部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建立《团员花名册》,掌握团员的基本情况和数量变化。(二)按照规定的数量每月收缴一次团费,并在团员团费收缴卡上予以记载。(三)按照上级团委规定的程序与要求认真搞好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四)吸收外来团员参加团的活动,管理外来团员。(五)做好评选优秀团员和对违纪团员的组织处理工作。

九、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

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是共青团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要方面。基层团组织要在同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努力做好推优工作。

提高团员的政治素质,坚定广大团员对党的信念,是做好推优工作的基础。基层团组织要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对团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团员加深对党的认识,把加入党组织作为自己更高的政治追求,自觉地用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靠近党的组织,积极要求进步。

基层团委要主动协助党组织认真搞好对团员中党的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要采取多种形式,对积极分子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端正入党动机。要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定期考察和了解积极分子的思想和工作情况,鼓励他们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不断进步。基层团委应将对团员中党的积极分子的考察情况及时向党组织汇报。

基层团组织对经考察已具备条件的积极分子,应有计划地向党组织推荐。推荐工作以团支部为单位,在党支部和上级团委领导下进行,一般每年推荐一次,或按党组织的要求推荐。具体步骤是:召开团员大会,申请入党的团员情况,提出推荐标准;团员酝酿推举推荐对象,团支部委员会在对推荐对象进行全面考察并征求党支部意见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推荐人选,填写推荐表报上级团委。上级团委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团支部向党支部正式推荐。团支部书记由上级团委直接向有关党组织推荐。

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要以基层团干部和一线青年生产技术骨干为重点,团组织要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和考察,在具备条件时优先向党组织推荐。

基层团组织要在党的组织的指导下,建立并落实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工作制度,明确团委和支部各自的工作职责和推荐工作程序,使党团组织的工作紧密衔接,实现经常化、制度化。

十、组织生活

组织生活是团组织对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团员自我教育的具体形式,是加强团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团支部是团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单位。组织生活的核心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三会两制一课”。

要坚持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保证组织生活质量。

要定期召开支部团员大会。凡需要经过全体团员讨论的问题,都要召开支部大会,提交全体团员进行讨论,统一认识。对需要形成决议的问题,应发扬民主,团员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表决,做出决议。

要根据支部工作需要,经常召开团支部委员会。根据上级团委工作安排,制定支部工作计划,布置和总结支部工作,研究和解决支部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发挥支委会在支部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要指导团小组开好团小组会。组织团员讨论支部工作计划,对支部工作提出建议,执行支部的各项决议。要开好团的民主生活会,密切联系团员的思想实际和表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团员履行义务情况,督促团员在本职岗位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团员教育评议是团的组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一般应与团员年度团籍注册相结合,每年进行一次。团员教育评议和年度团籍注册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团员学习有关文件;团员进行个人总结;召开团小组会或团员大会开展民主评议;评选本年度优秀团员;团支部为优秀团员、合格团员办理注册手续;对经帮助能够合格团员进行教育,限期改正错误;对个别不合格团员予以除名,并报上级团委审批。基层团委要把团员教育评议和年度团籍注册作为加强团员队伍思想建设、严格团的纪律、严密团员管理的重要措施,提前做出安排,培训团的干部,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掌握政策,确保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基层团委要建立团课制度,根据团员教育计划和团员思想实际,定期为团员讲授团课。有条件的基层团委应采取团课形式,对团员分期分批进行轮训,使团员教育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

十一、活动阵地与经费

活动阵地是活跃基层工作的重要条件。基层组织要把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团的工作规划,切实搞好阵地建设,为基层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依托。

活动阵地建设要遵循“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基层组织要积极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活动阵地。基层团委一般应建立由团组织管理和使用的活动场所,作为团员青年的学习和文化活动中心。团支部应建立“青年之家”或与党组织共建“党团活动室”,也可与民兵等其他组织共建活动阵地。

基层组织要加强活动阵地管理,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活动阵地的作用,利用活动阵地,开展青年的思想教育、文化科技培训和各种娱乐活动。活动阵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要纳入基层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

基层组织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巩固活动阵地建设成果,提高活动阵地建设水平。要职极争取党政拨款,同时,基层组织可依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开展经营自助活动,扩大经费来源。农村团组织应与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建好经费基地。

十二、团的活动

开展活动是基层工作的重要形式。基层组织要配合党的中心,照顾青年特点,开展独立活动,发挥团组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使团员青年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起作用。

根据共青团的社会职责,基层组织应主要开展以下活动:(一)思想教育活动。要根据青年特点,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政治理论、形势政策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二)生产建设活动。要根据本单位生产建设发展的需要,组织团员青年开展生产突击、劳动竞赛、项目承包等活动,发挥团员青年在生产建设中的突击队作用。(三)科学实验活动。要以增强团员青年的科技意识,提高团员青年的技术素质,动员和组织团员青年向科学技术进军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练兵,普及科技知识,加速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的青年人才,促进科技科技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社会公益活动。要发扬雷锋精神,把立足本职学雷锋与服务社会学雷锋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各种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活动,培养团员青年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促进本地区本单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社会监督活动。要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共青团监督岗”等各种形式的社会监督活动,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廉政建设中发挥监督作用。(六)文化娱乐活动。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青年需求,陶冶青年情操,活跃团的工作。

基层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要认真设计,精心组织,力求做到主题鲜明,形式活泼,团员青年参加广泛。通过生动活泼的活动吸引、团结、教育青年,使基层组织建立起与广大团员青年的密切联系,增强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十三、制度建设

基层工作制度是基层组织的工作规范。建立和实施基层工作制度是实现基层工作稳定发展,提高基层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基层团委和团支部要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基层团委主要应建立以下制度:(一)团委工作例会制度。团委委员实行分工负责,定期召开团委会,布置总结团委工作。过好民主生活。(二)团支部工作目标管理制度。明确支部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定期对支部工作进行考核。(三)团员证管理制度。根据《团员证管理暂行条例》,制定本单位团员证管理细则,明确团委、支部在团员管理中的各自责任,搞好本单位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四)团员教育评议制度。规定团员教育评议活动的时间、步骤和方法,对团支部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活动的时间、步骤和方法,对团支部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提出具体要求。(五)团课制度。制定团课计划,明确团课的内容、时间、形式及授课人员,对团员参加团课提出要求。(六)团支部干部培训制度。根据基础级岗位职务培训要求,规定本单位团支部干部培训的内容、时间、方法和目标。(七)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制度。根据党委要求,规定推优工作程序,制定推优工作计划,明确团委和支部在推优工作中的职责,保证推优工作质量。

团支部主要应建立以下制度:(一)团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团小组会制度。明确团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和团小组会的任务、时间和程序,保证团支部生活正常。(二)团员教育评议制度。按照上级团委的安排,从团员的思想实际出发,制定团员教育评议计划,提出团员教育评议的时间、步骤和方法,严格要求团员参加教育评议活动。(三)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制度。根据上级团委的要求,提出团员年度团籍注册的时间、步骤、方法和对团员参加团籍注册的要求。(四)团课制度。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支部团课的内容、时间、形式,对团员参加团课提出要求。

基层组织要认真执行各项工作制度,逐步实现基层工作规范化。上级团委要检查基层组织执行各项工作制度的情况,并纳入对基层工作的目标管理。

十四、结合党的建设加强团的建设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结合党的建设加强基层团的建设,以党建带动和促进团建,是搞好基层团的建设的一项根本性措施。结合党建加强团建的基本要求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纳入党建总体格局,突出团的特点,落实团建任务。

团的基层组织要努力争取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把团的建设纳入基层党的建设的总体格局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管理,使团的建设与党的建设工作有机结合,配套进行。(一)把团员队伍建设与党员队伍建设相结合。借鉴党员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展团员教育,提高团员思想政治素质,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二)把团干部队伍建设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将团干部 选拔、培训、管理、输送纳入党的干部管理体系,积极协助党组织加强团干部管理,提高干部队伍思想和业务素质。(三)把团的阵地建设与党的阵地建设相结合。依托党校办团校,党团组织共建党团活动阵地。(四)把团的活动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在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中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结合党的建设加强团的建设,要从团的实际出发,根据党组织的要求和团的工作发展需要,确定团的建设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以党建带动和促进团建各项任务的落实。

十五、基层建设的考核与表彰

对基层团委、团支部工作的考核和表彰是推动团的基层建设发展的有效措施。

对基层团委、团支部建设的考核,由其上一级团委负责。上级团委要以“合格团委、合格团支部建设”标准为基本依据,从本地工区、本行业的实际出发,对基层团委、团支部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实施工作目标管理,每年进行一至二次集中考核,并对经考核达标的基层组织进行表彰。

对基层团委、团支部工作的考核和表彰分为两个层次,即“合格团委”、“合各团支部”和“先进团委”、“先进团支部”。凡达到“双合格建设”标准的基层团委和团支部,由上级团委认定为“合格团委”或“合格团支部”。团的建设与工作全面发展,成绩突出的基层团委和团支部,由上级团委评定为“先进团委”或“先进团支部”。负责考核的上级团委,应建立基层团委或团支部考核档案,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向其同级党组织汇报。

对基层团委、团支部工作的表彰每年进行一次。

十六、领导机关抓基层的职责和方法

加强基层建设,是各级领导机关的重要职责。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牢固树立“基层第一”思想,坚持“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工作方针,努力推动基层建设发展。

团的县级和县级以上领导机关要担负起抓基层的职责。(一)要按照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构思制定基层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党的要求和团的性质、任务,把握基层建设方向,提出切合实际的基层建设的措施,并努力落实到基层;(二)要研究和指导基层建设,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研究和解决基层建设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总结和推广新经验,对基层建设实行分类指导;(三)要加强团校建设,全面实施基层团干部岗位职务培训,建设基层工作骨干队伍;(四)要积极争取党政部门的重视支持,落实基层建设的政策规定,解决基层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基层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五)要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联系基层制度,密切与基层组织和团员青年的联系,了解基层,增强领导机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针对性。

各级领导机关要树立“全团一盘棋”的思想。领导机关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都要服务于基层建设这个全团工作的大局,要从各自的职责出发,形成建设基层的合力。团的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考核,对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考核,都要把基层建设和基层工作活跃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努力形成各级领导机关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基层,服务基层的局面。

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团的基层建设,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武警部队政治部规定。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